显色性
显色性,是指在此光线下,能够现出被照射物体的原有颜色的性质。
例如:高压钠灯的光线是橙黄色,则原先白色的物体在他的照射下也呈现橙黄色,颜色失真,则显色性差。
光源对于物体颜色显现的程度成为显色性,也就是颜色逼真的程度,显色性高的光源对颜色的表现较好,我们所看到的颜色也就较近自然原色。显色性低的淘汰对颜色的表现较差,我们所看到颜色偏差也较大。
为何会有显色性高低之情形发生?其关键在于该光线之”分光特性”。可见光之波长在380nm至780nm之范围内,也就是我们在光谱中见到的红、橙、黄、绿、兰、靛、紫的范围,如果光源所放射的光之中所含的各色光的比例和自然光相近。则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颜色也就较为逼真。
平均显色评价(Re):在光源照射下的色彩的再现度的数值表示以Ra100为基准光。数值越低、与基准光差异越大,显色性愈低。
显色指数
显色指数(Color Rendering
Index,简写为CRI),是指在具有合理允许的色适应状态下,被测光源照明物体的心理物理色与参比光源照明同一色样的心理物理色符合程度的度量。
能正确表现物质本来的颜色需使用显色指数(Ra)高的光源,其数值接近100,显色性最好。
显色指数有15种颜色,15种颜色名称:R1,淡灰红色;R2,暗灰黄色;R3:饱和黄绿色;R4,中等黄绿色;R5,淡蓝绿色;R6,淡蓝色;R7,淡紫蓝色;R8,淡红紫色;R9,饱和红色;R10,饱和黄色;R11,饱和绿色;R12,饱和蓝色;R13,白种人肤色;R14,树叶绿;R15,黄种人肤色。取前8种常见颜色的显色指数的平均值,记为Ra,表征此光源显色性。
当光源光谱中很少或缺乏物体在基准光源下所反射的主波时,会使颜色产生明显的color
shift.色差程度越大,光源对该色的显色性越差。
白炽灯的显色指数定义为100,视为理想的基准光源。此系统以8种彩度中等的标准色样来检验,比较在测试光源下与在同色温的基准下此8色的偏离(Deviation)程度,以测量该光源的显色指数,取平均偏差值Ra20-100,以100为最高,平均色差越大,Ra值越低。低于20的光源通常不适于一般用途。
指数(Ra) |
等级 |
显色性 |
一般应用 |
90-100 |
1A |
优良 |
需要色彩精确对比的场所 |
80-89 |
1B |
|
需要色彩正确判断的场所 |
60-79 |
2 |
普通 |
需要中等显色性的场所 |
40-59 |
3 |
|
对显色性的要求较低,色差较小的场所 |
20-39 |
4 |
较差 |
对显色性无具体要求的场所 |

白炽灯的理论显色指数为100,但实际生活中的白炽灯种类繁多,应用也不同,所以其Ra值不是完全一致的。只能说是接近100,是显色性最好的灯具。具体灯具的Ra值可见下表所举。
光源 |
显色指数Ra |
白炽灯 |
97 |
日光色荧光灯 |
80-94 |
白色荧光灯 |
75-85 |
暖白色荧光灯 |
80-90 |
卤钨灯 |
95-99 |
高压汞灯 |
22-51 |
高压钠灯 |
20-30 |
金属卤化物灯 |
60-65 |
钠铊铟灯 |
60-65 |
镝灯 |
85以上 |
LED灯 |
90-120 |
|